校長爸爸 何彥輝 推薦
台灣畫家蔡兆倫的作品《看不見》讓讀者通過閱讀與模擬的體驗活動,體會 「看不見」的恐懼與焦慮,使讀者從而明白身邊有著「看不見」的一群,他們 需要關愛,需要尊重。人類普遍對看不見,不清楚的東西都會感到恐懼。於 是,畫家便運用了張開口、準備吃人的恐龍,強化了看不見的情況下過馬路的 危險;以傾斜的迷宮,重複拼貼男孩的影像,表達了對前路不確定的恐懼。無 論是多熟悉的路,因為看不見的緣故,我們很容易喪失距離感。只一點點的不 確定,那恐懼、惶恐會變得無限大。 很多人誤以為兒童圖畫書必須要用上繽紛的色彩,但《看不見》全書基本只 用上黑白二色,突顯失明人士所面對的黑暗,畫家也刻意不去描畫書中事物的 細節,只以大色塊平塗的方式顯示事物的外形,目的在切合失明人士看不清、 看不見,只知事物大致外貌的特徵。當我們的視覺被剝奪後,其他感官便會變 得敏銳 —— 創作者以不同的字型,表達了從四面八方襲來不同質感的聲音; 以不同的線條、符號, 及文字排列,呈現了花香、涼風、聲音以至被觸碰的感 覺。於是,讀者透過畫面、文字與符碼,明白盲人是如何認識世界。全書結束 前的雙跨頁是全書的亮點,創作者以彩色描繪孩子到達公園,並在除下眼罩後 所見到情景。蔡兆倫在這唯一的彩色雙跨頁中,運用了豐富的色彩向讀者展示 能看見的美好願望與想像:蒙娜麗莎抱著兔子坐在公園、撲克牌中的國王帶著 泥耙子到來、女孩用噴罐噴出彩虹⋯⋯所有的都是奇哉偉哉! 能看見,實在是神奇美妙! 不過,當我們以為「看見」是理所當然的時候,我更期望《看不見》這本書 會讓我們察覺,身邊仍有一群失去視力,需要我們關心、尊重的人。